班组反“三违”分析法

——神华准能集团大准铁路公司


一、什么是班组反“三违”分析法


班组反“三违”分析法就是根据班组员工发生的“三违”现象,组织责任班组全体成员,对照分析事故的方法,通过“三违”责任人陈述“三违”发生的原因及其思想认识,全体参会成员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共同剖析“三违”发生的真正原因、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如何有效防范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一种工作方法,达到帮教一人、警示大众、举一反三,遏制“三违”再次发生的目的。


二、班组反“三违”分析法流程


会前:根据“三违”现象,确定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会议内容、参会人员、会议议题和会议主持人。责任班组全体成员根据会议议题提前进行发言准备。


会中:班组反“三违”分析法,共分八个环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推进。


1.讲述“三违”概况。主持人(班组长)讲述“三违”概况;

2.陈述“三违”原因。“三违”责任人陈述发生“三违”的原因及其思想认识;

3.剖析“三违”现象。全体参会人员结合自身发生过的问题深刻剖析发生“三违”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应采取的措施;

4.对“三违”再认识。“三违”责任人第二次讲述对本次“三违”现象的再认识;

5.“三违”定性处理。主持人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对“三违”事件进行定性、处理并制定整改措施;

6.深入讲解教育。主持人引用有关事故案例对全体参会人员进行讲解教育;

7.矫正“三违”现象。按照《反“三违”管理办法》对“三违”现象进行矫正;

8.会议总结存档。主持人对会议进行总结,全体参会人员签名,会议结束。(附:班组反“三违”分析会流程图)

会后:会议记录存档,班组典型反“三违”分析法供各车间、班组学习交流。


三、班组反“三违”分析会效果


一是杜绝了班组长的好人主义思想。个别班组长好人主义思想严重,认为员工和自己天天摸爬滚打在一起,亲如兄弟,不忍心对其处罚。通过召开分析会,使班组长意识到纵容违章就是对员工的不负责任、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对单位的不负责任,召开分析会是一种方法,杜绝违章才是目的。


二是员工安全意识明显提高,自主保安意识明显加强。过去个别员工明知违章却死不承认,通过召开分析会,让员工针对发生的“三违”事件发表看法,并查找出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理有据地让责任人感到发生“三违”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其他员工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三违”的危害,从而杜绝“三违”的发生。


三是起到帮教一人,警示大众的作用。通过召开分析会,参会人员都受到了再教育,使员工明白既有前车之鉴,绝不步其后尘,杜绝了同类“三违”事件的再发生。


四是使反“三违”工作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召开分析会,克服了过去反“三违”内容空洞,总是使用发现、说教、处罚的“老三篇”工作法,使反“三违”达到了有理有据、有章可循、预防后果、警示众人的完美效果。


五是发生“三违”的次数和风险等级明显下降。车辆段自推行班组“三违”分析会以来,从2011年的24件到2013年的7件,每年以40%多的比例下降,“三违”现象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六是促进班组长主动思考班组管理工作。


七是凝练总结出切合班组实际的安全管理理念。车辆段自推行班组“三违”分析会以来,如丹洲营列检作业场总结出“安全生产思想意识无负号”,点岱沟列检作业场总结出“习惯性违章向习惯性标准化转变”的一些朴素的、切合班组实际的安全管理理念。


四、班组反“三违”分析法形成过程


1.初期阶段。最初,车辆段对待“三违”现象采取的措施是唱黑脸、硬手段,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通报一起,以简单的处罚代替管理,以曝光“丢脸”代替帮助教育,“三违”责任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处罚从思想深入发生抵触,嘴上不说,但心里不服,使“管者”与“被管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对着干”的现象普遍存在。


2.摸索阶段。如何化解矛盾,车辆段对“三违”现象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三违”人员不是不想安全,主要是“三违”人员对自己发生的违章现象从危害程度上还认识不足,如果员工能够从思想上彻底转变,相信“三违”现象会得到有效控制。思想决定行动,解决员工思想问题是杜绝或遏制“三违”现象的关键。2009年,车辆段在各车间开始推行反“三违”分析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典型的“三违”现象,对照分析事故的方法,由车间管理人员召集“三违”责任人、工班长来询问、分析原因,找准“症结”,让“三违”责任人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最初,主要采取的是车间管理人员提问、违章人员回答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但由于组织形式简单,还可能激发管理者和员工间的矛盾,控制“三违”效果并不明显。


3.推广阶段。2011年,在深入学习贯彻本质安全管理理论过程中,车辆段结合风险预控管理的理念,重新修订了《车辆段反“三违”管理办法》,对反“三违”分析法的议程及相关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使反“三违”分析法进一步规范,分析会质量逐步提高。同时,在全段范围内得到深入推广,效果明显。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