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热播以后,有人分析过剧中人物与安全管理的关联,提出了一些观点。小编从剧情角度分析发现《琅琊榜》确实是一部安全生产大戏。


《琅琊榜》中多处情节涉及安全生产,仔细分析这些剧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梁国安全生产形势堪忧啊!

一件小事儿可以看出大梁国子民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匮乏。萧景睿和言豫津陪梅长苏看宅院,梅长苏选中一处极为荒凉,杂草芜杂的院落。行走间,言豫津不慎将祖父遗留下的遗物崔玉珏遗失,怀疑落入枯井,萧景睿直接下到枯井寻物。一处多年荒废的枯井,井底满是污泥,按照今天的标准,可以认为这是一处有限空间。且后来发现多具尸体,可以判断,此井必然充斥毒害气体。在未通风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轻则中毒,重则毙命。但是,作为家世显赫,接受过良好教育且有一定江湖经验的萧景睿却在没有采取措施的情况下,直接下井。公子尚且如此,当时庶民的安全意识就可想而知了。

黑火进京,暴露大梁国危险品运输监管漏洞。言侯决意复仇,以官船运输柑橘做伪装,偷运两船黑火进京。看来,彼时大梁国在黑火运输上是有监管的,否则就不必伪装了。但是,黑火能够在柑橘的伪装下,进入京师重地,说明当时有关部门的监管是存在巨大疏漏的。当然,折射今天,也曾有过超规格烟花偷运进京的案例,还在元宵节成功点燃“大裤衩”。

药埋于祭坛下,暴露大梁国大型活动安保之伤。年终尾祭,大梁国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国事活动。皇帝、皇亲贵胄、王公大臣一应参加。用今天的话说,当之无愧的国家级重大政治活动。今天的安保工作,不仅活动现场安全防范到位,连道路、桥梁、路口、地铁口都重兵把守,绝对要万无一失。安全生产保障也是重中之重,让危险品流入主会场,简直不可思议。可是,在大梁国的年终尾祭的祭坛里,却埋好了火药。要是梁帝知道了,得多少人掉脑袋啊!

最重要的一件事,私炮坊爆炸,大梁国安全生产之殇。前面说到黑火,言侯只是偷运一部分,更多的黑火被太子掌控的私炮坊运去做炮仗了。私炮坊的爆炸,是誉王为了把手上太子的把柄变成政治资本,或是弄倒太子的利器,而遣人故意为之。作为观众,我们了解剧情,这当然不能把它定性为安全事故。但是,彼时大梁国的百姓会怎么想呢?


私炮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家非法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未取得工商执照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这些年安全生产监管得出的一项很重要的结论就是,相当一部分安全事故是非法违法行为造成,特别是非法企业事故高发。私炮坊爆炸也一定能够让当时的有关部门得出这一结论。

事故损失方面,事故造成百余人死亡,百余人受伤,几乎整条街的60余房屋被炸毁。按照今天的事故分类,这也是一起特别重大事故。如果按照当时的人口基数和国家财富总值,“特别重大”都难以对这起事故定性。估计要比今天的天津港大爆炸带给我们的震撼要大的多的多。

事故救援方面,靖王出的事故现场。靖王当时尚未得宠,就算皇子身份,也就是一个普通中央委员。可见,当时朝廷并未派出足够份量的人物到现场指挥救援工作,且从剧情分析,救援现场较为混乱。靖王动用军用物资救济灾民,说明救援物资储备不足。这些都说明当时的朝廷没有制定详实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

责任追究方面,太子因其它原因已经被罢黜,不再另行追究。事故调查经多方博弈,吏部尚书蔡荃和户部尚书沈追一番追查,查明了事实,拿到全部证据,在殿前直接状告誉王。梁帝心如明镜,为了照顾皇家颜面,只允许问责到大理寺卿朱越,命早结案。可见,事故要一查到底,一追到底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也许也没实现过。


我想,大梁国朝廷也会发布事故告示,昭告天下。大致会这样写:某某(私炮坊经理或是厂长)目无法纪,胆大包天,私自于市井开设鞭炮坊,肆意经营多年,非法盈利颇丰。某年某月某日,因不慎引燃黑火,导致爆炸,殃及周边百姓。致伤亡者数百人,毁损民房60余间。事故惨烈,振动皇城。

今查,大理寺卿朱越乃幕后主使,纵容庇护,依律处置。另,某某等一干人等均有失察失管之责,依律处置。

案件办到这,大梁国的百姓一定会拍手称快,拥戴朝廷,痛恨私炮坊经理,谴责大理寺卿朱越。并不断接受安全教育和警示,安全生产一刻也不能放松,否则,教训何其惨烈!

另外,还有一件事。大过年的,大梁国皇宫里竟然发生了火灾!还有没有点儿谱了,那是着火的地方吗?可见,安全形势多么严峻!

经此番分析,梁帝一定会颁诏:在六部之外再设一部,专司安全生产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