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顶着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等数顶金冠的青岛来说,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无疑糟糕透了——由于当地一家名为“善德海鲜烧烤店”端出的一盆“38元大虾”,不仅仅让各顶金冠暗淡无光,更使这座城市斯文扫地。

援引公开报道的信源,“38元大虾事件”从积弊始生到一朝迸发,从网上曝光到舆情发酵,从民情舆愤到公权介入,整个发展演变过程一如电光火石,迅猛而快捷。最新的消息是这家烧烤店已被课以重罚、关门歇业,而店主却莫名“失联”。闻之不禁有些哑然,所谓作茧自缚,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了卿卿性命,大致如此吧。

这是一个每天都有新闻热点生成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国民忘性极快的时代,“38元大虾事件”终将随了时间的推移而快速淡出人们的关注直至被遗忘,而其留给这个时代的思考注定不会轻松。普遍而不约而同的质疑和纠问早已跨越“38元大虾”这一事件本身,直抵更为深层的领域。

比如,为什么一座号称优秀旅游、宜居宜游的城市竟然会发生如此为人不齿的恶劣行径?一件看似偶然的负面事件,折射出城市多少令人担忧、悬而未决的现实?身负市场管理及社会治理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无行为失当?等等。

如果将城市视作肌体,那么等身荣誉无疑是肌体的形象与气质,而类似烧烤店这样的大小商家店铺以及构成城市要素的社会成员则是肌体的最末端。我们并不难发现,“38元大虾事件”之所以令人无比愤慨,是因为与形象气质相比,末端状态与人们的生活及感受更为休戚相关。继续深究下去,也就不难发现,我们之所以关注“38元大虾事件”并由此对城市形象气质提出质疑,实际源于对自己生存环境和状态的担忧,是在寄望城市形象气质与末端呈现的一致性。推而开去,这种一致性的缺失与期待又何尝独存于此!至少,在与人们切身利益有着更为紧密关联的安全生产领域,这一期待同样热切!


一方面,安全生产在法律体系、机构队伍、科学技术,以及事故预防和控制,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有力防控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事故的绝对数值依然偏大,时有发生的事故依然在无情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及财产财富,更为普遍的还有事故隐患的大量存在等。

安全生产形象气质与末端呈现不尽一致的共生并存,也往往使公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效性、真实性产生联想:事故真的可防可控吗?“零死亡”目标现实吗?事实上,就像“38元大虾事件”并不足以否定一座城市的形象气质一样,严峻现实同样不构成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全盘否定,末端呈现的不佳状态其有益价值更多的在于揭示一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在于呼唤更为精进精细的末端管理与预防控制


梳理“38元大虾事件”的过程,这家烧烤店与城市形象气质完全背离的行径之所以得逞,不仅是因为店主的目无法纪、胡作非为,还在于基层派出所、行业主管部门对事态控制的不给力,甚至可认为正是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过于暧昧含混的态度,无形之中成了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明了,要让末端与形象气质相一致就必须一手抓末端本身,一手抓从形象气质到末端信息传递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节点都做到守土有责,恪尽职守。这一点又恰恰正是我们安全生产工作的理念和着力所在,只有从一岗一车间、一企一地的安全抓起抓实抓牢,并努力在一岗一车间、一企一地率先实现事故的有效防控直至“零死亡”目标,在更大的时空内,事故防控才不会被虚置,“零死亡”目标才会在众多末端有力支撑下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就安全生产的整个系统和体系看,安全链条越是啮合,末端管理越是精细,整个体系的安全就越有保障,而系统形象气质与末端呈现才有可能达到完美的一致。